【艺兴堂文房四宝用品】精品如意大号羊毫加健楷书、行书竹杆毛笔
品名:如意
产地:泉州
笔杆:竹
毛质:羊毫加健
规格:大号
尺寸:(笔峰)4CM
(笔杆) 22.5CM
包装:无
中国毛笔简介
俗语云: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”。中国的笔墨纸砚又称文房四宝,是中国书法的特有工具。学习书法,必须具有这方面的知识,熟悉和掌握它们的特殊性能,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。
毛笔是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。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的纹饰花纹,可辨认出毛笔描绘的痕迹,6000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已用最原始的笔来绘画优美的纹样了。从3000年以前的殷商兽骨匕上就有墨书、朱书的文字,从中可以看出毛笔已具有圆健整齐的特点,笔画具性,起止较尖,中间偏前部分略粗,表现出毛笔书写的特有的效果。在甲骨文中已有毛笔的名称,当时把笔称“聿”殷商时的笔的形状究竟如何已无实物可见。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发现了春秋时期的毛笔,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笔。1954年6月,在长沙市左家公涩发掘了一座完整的战国木椁墓葬,出土了战国毛笔。这支毛笔,套在一支小竹管里,竹杆粗0.4cm,杆长18.5cm。据制笔的老技工观察,认为此笔是用上好的兔毛制成,长2.5cm,制法与现在有所不同,它不是将笔毛插在笔杆内,而是将笔毛围在笔杆一端,用丝线缠捆,外涂一层生漆。从其制作工艺和文物出土分布地区看,毛笔在战国时已被广泛使用,只是没有统一的名称,战国时的楚国笔是沿用殷商甲骨文中的名称“聿”,吴国则称“不律”,燕国称“弗”,秦国才称为“笔”。东汉许慎著《说文解字》中有“楚谓之聿,吴谓之不律,燕谓之拂”,“秦谓之笔,从聿从竹”的记载。传说秦大将军蒙恬发明毛笔,《太平御览》引《博物志》曰:“蒙恬造笔。”崔豹在《古今注》中也说:“自蒙恬始造,即秦笔耳。以枯木为管,鹿毛为柱,羊毛为被。所谓苍毫,非兔毫竹管也。”但事实上,出土的文物已证明,毛笔远在蒙恬造笔之前很久就有了。意谓蒙恬作为毛笔制作工艺的改良者,其功亦不可没,而秦始皇只是统一了笔的叫法。清代大学者赵翼在《陔余丛考》中的“造笔不始蒙恬”条中写道:“笔不始于蒙恬明矣。或恬所造,精于前人,遂独擅其名耳。”1975年12月,湖北云梦睡虎地,秦始皇30年墓也出土了三支毛笔,笔杆竹质,上尖下粗镂空成腔,其中60号笔,长18.2cm,径0.4cm,笔毫长2.5cm。从秦、汉的竹简、帛书上所写的墨书看,此时毛笔已大量使用,并已相当完美。宜州溧水县中扫今江苏溧水、溧阳一带)和现安徽宣城一带,从晋唐以来,一直是出产名笔的地方。晋代时常用鼠须制成笔,称鼠须笔。据《书法要录》说:王右军写《兰亭序》用的就是鼠须笔,又传说钟繇、张芝都用这种笔。鼠须笔毫硬,性强,适合写劲挺而秀媚风格的书体。宋代以后才有羊毫笔,明清以后更加盛行。根据梁同书《笔史》记载,做笔毫的材料有31种之多,包括各种兔毛、羊毛、麝毛、貍毛、鼠须、虎毛、狐毛、狼毛、貂毛、獭毛、鹅毛、鸭毛、鸡毛、猪毛等等。各种毛的性能不一致,制成的毛笔性能也不相同,书写效果当然也不一样。
在秦以后的文人墨客们还给毛笔又起了许多的名称,如龙须、管、彤管、管子、翠管、银管、象管、筠管、斑管、毫管、寸管、麟管、麟角、麟杰、管城子、管城侯、毫、紫毫、兔毫、柔毫、弱毫、健毫、秋毫、寸毫、霜毫、银毫、中山毫、玉兔毫、秋兔毫、毫锥、毫颖、毫素、毫翰、翰、柔翰、弱翰、寸翰、霜兔、栗尾、佩阿、昌化、湖颖、鸡距、诸毛、毛颖、毛锥、毛锥子、插、蒙笔、侯笔、象笔、簪白笔、退锋郎、中书君等。
(一)毛笔的分类
现在的毛笔,从性能上说可分为三类,即软毫、硬毫和兼毫三种。
硬毫笔,一般用黄鼠狼尾巴上的毛作原料制成,称“狼毫”或“紫毫”。也有用山兔毛、鼠须、鹿毛、猪鬃、豹毛等硬性毛制成。硬毫笔的特点是刚健,性较强,锋锐笔健。书写时能粗能细,顿挫使转,干净利落,墨色的枯润浓淡变化分明,适合书写行草书。字体较小、结体严谨。方笔劲挺的书体,也宜用狼毫笔。但对初学者来说,为了锻炼笔力,不宜用硬毫。
软毫笔,性柔软,性较差。材料主要是用羊毫、鸡毫、胎毫等软毫制成。山羊毫笔又称羊毫,是用山羊毫制成,也有用黄羊毛、青羊毛作材料,其性能软于紫毫笔,由于羊毫较细、较长,容易濡墨,写出字来圆润丰满,适宜初学者锻炼功力,也适于写大楷及擘窠大字。鸡毫笔是用雄鸡前胸之毛制成,其性能软于羊毫,初学者不易掌握,若能挥毫自如,侧会收到特殊的效果。胎毫笔是用的初生婴儿的头发,其性能极柔软。南朝萧子云(487-549)就使用过胎毫笔,可见其历史之悠久。
兼毫笔,顾名思义是兼而有之的意思。亦即用两种兽毛作原料制成,以硬毫为核心、周边裹以软毫,其刚柔与性介于硬毫与软毫之间。是一种性属中间的笔,书写时刚柔相济,不过软也不过硬。最常见的兼毫笔是用山兔毛和羊毛合制成的紫羊毫笔,一般将紫毫与羊毫按不同比例制成。可分为“九紫一羊”、“三紫七羊”、“七紫三羊”和“五紫五羊”等。也有外郭山羊毫,用黄鼠狼为笔芯制成的兼毫笔,以尺寸的大小分“小白云”、“中白云”、“大白云”。紫羊毫比紫狼毫柔软,一般说,羊毫比例大,笔就柔软些。也有在大羊毫斗笔中加入猪鬃,以加强其性。
以上硬毫、软毫、兼毫三种不同性能的笔用途也各不相同。宋以前的书家大多用硬毫笔书写,到明清,书家写的字越来越大,笔也有硬毫笔转为羊毫笔。因为羊毫较长,宜于制成大笔写大字。大致上写行书、草书一般用硬毫笔比较爽利,便于挥洒,易于起倒得势:写楷书、隶书、篆书用软毫笔,易于滋润饱满。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。既可以用硬毫笔来写楷书写篆书、隶书,也可以用羊毫笔来写行草。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就用长锋羊毫笔写草书,既能写的刚健挺拔,又能柔韧涵蕴。由于笔锋长,蓄墨多,蘸一次墨能写好几个字,易表现字与字之间连绵不断的气势及墨色浓淡枯湿的变化。又因为长锋羊毫笔柔软且长,东汉蔡邕说:“笔软则奇怪生焉。”故容易产生变化无穷、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。但是,羊毫笔柔软,特别是长锋羊毫笔,笔按下去后就趴下散开不起来,难以掌握。这时候全靠书写者以运笔的技巧来调节笔锋,而硬毫笔比较好使,由于它的性强度大,笔压下去再提起来时,笔锋能回复到原来凝聚的状态,所以起倒自如,颇为得心应手;但由于笔毫较硬,极富性,笔画又会显得过于锋芒毕露而圭角丛生,这是硬毫笔的弊端。总之,用羊毫笔要写出刚健挺拔的字来,用硬毫笔要写出平和柔韧的字来,都是很不容易的事。所以写风格健劲的字,选用健毫;写姿媚丰腴的字,选用柔毫;写刚柔难分的字,则选用兼毫。
对于初学者来说,如果一开始就用硬毫笔,运笔无需多少技法比较省事,因为笔会帮你大忙,但久而久之,你就只能使用硬毫笔,一旦拿起羊毫笔来顿感寸步难行。相反,如果你初学时即用羊毫笔来练字,虽说开始时难度大一些,必须用提按换锋的方法才能写出合格的笔画来,但也因此而学会了使用软毫笔的方法,随着时间的增加,慢慢就会得心应手、应用自如。这时候你如果拿起硬毫笔来写,会感到轻松好使。
毛笔品种约有300余种,根据用料的质地优劣和加工的精粗程度不同,有各种等级的毛笔。一般在笔杆上都注明“极品”、“精制”、“加料”等来区分等级。“净”、“纯”、“宿”等则说明加工的程度。
为了适应字体的大小、种类和形式的不同,毛笔也有各种类型。依锋颖的长短可分为“长锋”、“中锋”、“短锋”等三类。短锋笔,锋颖短,贮墨少,宜写小楷;长锋笔,锋颖长,腹柔软,贮墨多,适于写较大的行草书;中锋笔介乎前两者之间。传柳公权笔帖曾说:“出锋太短,伤于劲硬。所要优柔出锋须长,择毫需细。管不在大,副切需齐;副齐则波制有凭,管少则运动省力;毛细则点画无失,锋长则洪润自由。”
(二)笔的质量和使用
一支好的毛笔要具有尖、齐、圆、健四个条件,俗称笔的“四德”。
所谓尖,指笔毫聚拢时,笔锋要尖锐不秃。笔尖则写字锋棱易出,较易传神。作家常以“秃笔”称自己的笔,但笔不尖则成秃笔,做书神采顿失。选购新笔时,毫毛有胶聚合,很容易分辨。在检查旧笔时,先将笔润湿,毫毛聚拢,便可分辨尖秃。所谓齐,是指笔尖润开用手指捏扁呀后,顶端的毫尖整齐而不出现长短现象。毫若齐则呀时长短相等,中无空隙,运笔时“万毫齐力”。因为需把笔完全润开,选购时就较难检查这一点。所谓圆,指笔头周围饱满呈圆锥状,不扁不瘦,恰到好处,也就是毫毛充足的意思。如毫毛充足则书写时笔力完足,反之则身瘦,缺乏笔力。笔锋圆满,运笔自能圆转如意。选购时,毫毛有胶聚拢,是不是圆满,仔细看看就知道了。所谓健,是指笔毛性好,即笔腰力,将笔毫重压后提起,笔毛铺开后易于收拢,揿弯后容易恢复原状。笔有力,则能运用自如;一般而言,兔毫、狼毫力较羊毫强,书写进来坚挺峻拔。关于这一点,润开后将笔重按再提起,锋直则健。此外要注意笔毛匀细,锋颖不老、不嫩,老则色泽发黄,嫩则色泽发青。笔头要正,笔杆要圆直,这也都是挑选毛笔需要注意的地方。
四德指的是笔本身的功能,选笔时也要顾及临摹的碑帖。所谓“用某家的笔,写某家的字”。要判断应使用的是那一种笔,直接看他的字迹是最好的方法:风格健劲的,选用健毫;姿媚丰腴的,选用柔毫;刚柔难分的,则选用兼毫。笔的特性亦影响写出来的书法,如此才能臻乎书法之妙境。
根据字体的大小和各种书体的要求,毛笔有各种型号,一般分为小楷笔、中楷笔和大楷笔。写屏条的有屏笔,写对联用的有联笔,还有写大号字的提笔和楂笔。楂笔最大,可用于写榜书;圭笔最小,适合写小楷。
有了一支好的毛笔,要善于使用和保管,才能保持使用时得心应手,延长毛笔的寿命。刚来的新笔,使用前先要开笔,即将笔头浸在温水或冷水中脱去胶质,使笔头自然地全部发开,未发开即使用则对笔有损害。笔发开后先挤干水,再蘸墨使用。这样,笔含墨量多,书写时流畅圆润。也有只把笔头发开一笔或三分之一,这是为了便于控制笔毫,但含墨量少,且到了最后,自然要慢慢地全部化开。
一般讲,写多大的字就要用多大的笔;笔应与字体相适应。如用小笔写大字,则不利笔墨的变化和发挥;如用大笔写小字则难以控制笔画的粗细,然而有利于锻炼控制毛笔的能力,尚有其长处。毛笔的笔头,主要由笔锋和副毫组成.所谓笔锋,是指笔头中心一簇长而尖的部分,所谓副毫,是指包裹在笔锋四周的一些较短的毛。在运笔过程中,笔锋与副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。笔锋是笔毫中最富有性的地番它决定着笔画的走向和力度,所以有“笔锋主筋骨”之说。但殊有筋骨而无血肉的毛笔字是不美的,所以历代书家在书写时都不是单用笔锋的(而且笔锋与副毫也无法截然分开),而须兼用副毫。副毫控制着笔画的粗细。副毫与纸的接触越多,笔画越显丰满。故又有“副毫丰血肉”之说。书家在运笔过程中,总是根据自己的审美观来协调运用笔锋和副毫的。看重筋骨,以瘦劲为美的人,就少用副毫;而既重筋骨又重血肉,以丰腴为美的人,就必然多用副毫。毛笔的笔头,按其部位大体又可分为三部分:笔尖(锋颖处)、笔肚(中间部位)、笔根(与笔杆相接处)。再把笔尖至笔肚的那一部分分成三等分,靠笔尖的三分之一这一段就称一分笔,中间部位到笔尖这一段称二分笔,从笔肚到笔尖这一段称三分笔。显然,使用一分笔书写,笔画就显得纤细、瘦劲。如初唐时的书家褚遂良、薛稷常用此法。宋徽宗的“瘦金书”也是突出的范例;使用二分笔书写,笔画则显得圆润、俊健。如晚唐的柳公权、代的赵孟顺多采用二分笔;使用三分笔书写,笔画就显得丰腴、浑厚。如中唐的颜真卿、宋代的苏东坡。一般说来,使用三分笔写字,是用笔的极限。古人有“使笔不过腰”的说法。如“过腰”用笔,一是极易出现“墨猪”,而且笔锋提起时无法回;二是容易导致笔锋开叉收不拢;三是大大缩短笔的使用寿命。对于初习字者,往往易出现两个极端:一是不敢铺毫,单用笔锋书写,字显得纤弱无力;二是肆意铺毫,甚至用笔根书写,字显得臃肿、赘疣。所以,初习字者应首先注意正确地使用笔位。
毛笔使用完以后要及时洗净。洗笔时要轻轻的挤去遗墨,不可猛抓笔毛。遗墨洗净后,轻轻地挤掉水分,从笔根到笔尖将毛捋直,保持齐、圆、尖原状,不可曝于阳光下,应在阴凉处晾干挂起,或细心地插入笔套中保存。每次使用前应先将笔毫浸入清水中,等发开后再用。笔毛不能用开水浸泡,开水会使笔毛弯曲而失去性。洗笔也不宜用碱性很强的肥皂、洗净剂、去污粉等,否则笔毛会因此失去脂质而发脆折断。